点赞山东籍宋安民老伯在昆明书赠名言条幅

左右分別为宋安民与本文作者,摄于2022年9月21日翠湖西门外
不久前,欣闻 73岁山东籍宋安民在昆明翠湖公园向行人赠送他书写的宣传正能量的名言条幅。我即在一天上午10点在翠湖公园西门外湖边人行道石凳子上,有幸与他促膝倾心交谈。他的善举是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令我肃然起敬,要告知春城的人们。
宋安民是山东省莘县农民,早年曾在本村承担了11年的职技课教师,3年前老伴逝世后,在昆明成家立业的子女把他接来安度晚年,他逐步适应并热爱昆明,把昆明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自己享受山东家乡的老年和教师的生活补助款,感谢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问他为什么要写条幅送人呢?他坦率地回答了五个字:“文化是灵魂”。这实际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著名教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朴素感悟。坚持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写成条幅,彰显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普惠人民,身体立行,可以起到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巨大力量。他还说自己的家乡离孔子的故乡不远,从小受到孔子思想的耳濡目染,孔子主张綜合教育的“六艺”中就包括了书法。他并不滿足于衣食无忧的老年岁月,而要老有所学并进而老有所为,于是重操他先前钟爱的翰墨丹心,并且得到国家一级书法师、山东聊城同乡人张济海的鼓励和指导。他的子女们也对他大力资助,例如所用紙张都是特意网购了北京荣宝斋科技公司出品的四尺对开半生熟练习纸(38g) ,纸质和规格统一 。他坚持每天潜心书写,在三四天积累了30余幅后,就到翠湖、海埂大坝等地赠送他人。他边赠送边讲解:毛主席的教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上善若水”是老子做人的格言,而“难得胡涂”是郑板桥的名言,我们各个家庭都应该做到“家和万事兴啊”!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条幅。接受他赠送条幅的以中老年人居多,有的老同志还在他的本子上建议增写新的条幅,例如老一辈革命家陶铸赠夫人曾志的名句“心底无私天地宽” ,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笔者拟帮助他认真整理核实所写条幅內容,使之日臻完善和准确,更好弘扬古今名言的精华与正能量。令我感动不已的是,本稿写成发电子稿给宋安民在昆明与之生活的小儿子审定时,他把自己的姓名删去,改成子女。而这子女实际共三人,老大是女儿在家乡,老二与老三是儿子,都是大学毕业,二儿子在河北省级单位工作。这显然是不愿我在稿中实事求是表扬作为小儿子的他自己。他是在云南师大本科毕业后自谋职业,经过十五年的奋斗,现在已有显赫的成绩,但为人低调,时时处处都体现他们三个子女的团結和统一。宋安民很骄傲地告诉我,他自己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而他小儿子在昆明读的大学云南师大就是当年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大。我说云南师大的前身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西南联大的确享誉全球。今天的云南师大正在把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宋安民持之以恒,风雨无阻,不辞辛劳地书写赠送条幅,奉献爱心,我帮他粗略算了一下,仅近两年多来,他赠送的条幅达6000有余,因而曾被称为“宋好人!”不少人用竖起大拇指表示由衷的谢意。我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滿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李文云)
作者简介:李文云(1939一 ),男,云南师范大学原政经系退休教师